(来源:《教育决策咨询》)
一、北京大学
做法: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物理所开展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三家发挥各自在量子物质领域中理论、计算和实验方面优势,组建“新型量子及拓扑态研究”、“高温超导研究”等六个创新平台,统筹配置和集中三家优势科研资源,实现科研人员跨单位互聘,开展互补研究和通力合作。
成效:在拓扑绝缘体和高温超导体的研究中取得一系列突破,2013年在国际上首次实验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对于推动新一代低能耗晶体管和电子学器件的发展、加速推进信息技术革命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二、哈尔滨工业大学
做法: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开展宇航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以国家航天工业重大需求为牵引,综合高校基础研究、航天企业应用研究的优势,采取“课题组负责制”与“两总负责制”(总指挥+总工程师)有机结合的科研组织模式,有效克服基础研究与产业需求脱节的弊病,统筹推进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
成效:围绕“超大型地面空间环境模拟器”、“航天员出舱活动中性浮力模拟器”等载人航天工程重大科研任务,突破一批制约航天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在宇航科学基础研究方面已培育“973”项目6项,累计承担各类基金项目500余项。
三、中国科技大学
做法:与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国防科技大学等单位开展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整合各单位科研资源,形成科研合力:一是整合项目资源。统筹安排各单位承担的国家、地方相关科研项目和资金,根据协同创新需要进行再配置。二是整合人才资源。跨单位组成研究团队、联合申请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三是整合设备设施资源。各单位的科研基地、公共平台、仪器设备、图书资源等相互开放、共享使用,避免重复购置。
成效:在量子通信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2012年实现国际上距离最远的光纤量子密钥分发实验;2013年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亚纳米分辨的单分子光学拉曼成像,对人类认识和改造微观世界,特别是微观催化反应机制、分子纳米器件的微观构造等,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