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09-10-26 浏览量:380 【字体:
大 中 小】
邓铁涛教授谈中医教育
只有树立对中医的信心才能够学好中医。
如何引导学子树立对中医的牢固信心,是中医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衡量中医教育成败的标准。
几十年的现代中医教育培养的中医人才,为什么有人改弦易辙,有人半途而废,有人身为中医却在行西医之道?就是因为缺乏信心。
很多出身于中医的人就是对中医缺乏信心,一学了西医,就用西医化思维方式考虑问题,把中医的理论和方法抛掉了。
要深化中医教育改革培养一批“铁杆中医”
中医学院的课程设置中,中医基本知识没有被放在突出位置,而是被其他的一些课程挤压,中西医课程的比例,最先是8:2;接着是7:3或6:4,中医成了可有可无的附属品。
实践不够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中医教学和临床脱离,搞基础就单纯钻典籍,搞临床就去做动物实验,这样是不能培养出中医人才的。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要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比重,基本功扎实是学好中医的前提。
要重点学好经典著作,《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是中医的“根”,其次是仲景之后的各家学说以及《中药学》、《方剂学》、《诊断学》等。教育方法改革,要分课堂教学、自学、实践三大块。
过去课堂教学课时太多,满堂灌的教学必须痛改。实践包括临床实习、见习、实验、做义工等等,其中应以临床实习、见习为主。
学生必须早临床,多临床。临床实习时间应分配一年半,临床各科教学同步进行。
师带徒是中华文化传统的教育方法,现代的教育与传统的跟师教育相结合,这是早出人才的一个好方法,宜于第二学年便开始拜师以便随时问道解惑。
对高起点、高水平的学生,首先把他们培养成临床医家,成为“铁杆中医”,在这一基础上再进入科学研究阶段。
教师需要不断温课
中医的很多绝招已经失传,真正有本事、有能力的中医太少了。
如今不中不西,怎么能培养出纯正的中医接班人呢?我们部分中医教师对中医的看法也不正确,认为没有了西医,中医就不行了。
原因就是他自身没有学好、用好中医,临床能力欠火候,致使真正掌握中医高深技术的人越来越少了,疗效也就越来越差。
中医关键要看疗效,而疗效是在临床的实践中不断积累体悟才能得以提高的。
中医学走的是一条靠临床信息反馈而不断提炼成为理论的道路,离开了临床,中医就失去了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因此,教中医的老师需要重新温课,重新学习,要全部进入临床实践。
中医兴亡,匹夫有责。
年轻学子,必须端正对中医的认识,拜真正高水平的中医为师,走临证—读书—思考—临证—总结提高(或实验研究)的路子。
因为中医教育的成功是看学生对中医的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是否掌握到位,要看中医院校的毕业生在临床中能不能真正运用中医武器战胜疾病,包括一些西医难以解决的疑难病症。
要吸收一切科技成果为我所用
从不排斥西医的邓铁涛认为,西医是微观医学,它在静止的、局部的、细微的方面下功夫;中医是宏观医学,从动态出发,讲究人体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
如治疗糖尿病脚,西医往往采取截肢办法,运用中医方法则不截肢就能治好病。
治疗蛔虫团肠梗阻的患者,西医必须开刀,中医先让患者喝一羹匙油,过几分钟再喝一羹匙醋,然后针刺8个手指节(针四缝),患者的病就能治好。
学西医时,要在中医理论思想指导下,吸收西医以及现代科学所有的先进技术和成果为我所用。
邓铁涛主持的“七五”攻关课题“重症肌无力的辨证论治及实验研究”,是按照西医手段确诊和分型,采用数学统计方法总结的,但是在李东垣脾胃学说指导下进行研究的。
邓铁涛认为“脾胃虚损,五脏相关”是其病机,实验也证明该病符合“脾虚”之诊断。
20多年的临床显示,他采用中医药根治的这类病人不少,抢救有呼吸危象患者的成功率也较为满意。
因此,该研究足以证明用中医的宏观理论是能够指导临床和科研的,并且可以攻克世界医学难题的。
主张用中西医两法进行诊治的邓铁涛说,中医是未来医学。
中医有自己的发展规律,要结合学科特点进行具体分析。
如果按照西方药理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白虎汤”是没有退烧作用的,但是从张仲景到现在我们一直用它退烧,效果很好。
至于脏象、经络、运气学说等就更难用目前西医的实验手段去证明。
中西医的相互学习是必要的,但要把学习的立足点放在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华之上,而不是拿现代的西医来取舍中医,拿西医的坐标来衡量中医。
如果改造中医的观念不改变,是永远达不到振兴中医之目的的。